
-
萬華區的歷史發展
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象徵臺灣對外貿易的興盛繁華,同時也見證臺灣近代在國際貿易場域的發展,而「三艋舺」是指如今的台北萬華。
萬華舊稱『艋舺』,取名源自於凱達格蘭族MANKAH的音譯,語意為獨木舟,是凱達格蘭族的交通工具,他們會循淡水河上游的大漢溪、新店溪往來於山地和平地之間與漢人交易載運茶葉、蕃薯等作物,至1709年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到這裡看到獨木舟匯集之貌便以艋舺稱之;艋舺地區漸漸向東發展成為原住民帶著地瓜與漢人交易而成為『蕃薯市』。
乾隆年間日益繁榮而興建了龍山寺、青山宮和清水祖師廟,工商業的建設發展帶動了艋舺地區的商業興盛;至1920年日人施行地方制度將艋舺改為喻有『萬年均能繁華』的『萬華』,漸漸地從昔日小商域發展成為今日中華路以西迄新店溪、忠孝西路以南的萬華區讓我們看盡了台北的過去。
-
萬華區三大廟門
龍山寺:建於清乾隆5年是二級古蹟,位於廣州街與西園路口是萬華地區的信仰中心,總面積1800餘坪,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可求平安、求愛情等。其周邊的傳統風味市街具有十分濃厚的民俗氣息。
(圖一:龍山寺/維基百科)